《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海报

最近,李安、冯小刚两位大导演在即将上映的新电影中都实现了技术突破——一向以叙事见长的李安在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采用120帧/4K/3D的全新格式,冯小刚则在新片《我不是潘金莲》里采用了更具中国味道的圆形画幅;不止于此,年底上映的张艺谋新作《长城》也传出有望在后期制作时加入时下流行的VR技术。

大导演们纷纷玩起技术革新,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观影感受,却也让“故事与技术到底哪个更重要?”等争议再度浮出水面。对此,圈里的导演们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

李安制造“未来画面”冯小刚挑战圆形画幅

即将于本周五上映的李安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使用了史无前例的120帧/4K/3D技术,120帧格式是现有电影帧数24帧的5倍,并结合超清晰4K和3D技术拍摄。这种超出想象的未来电影画面到底会给观众带来一种怎样的观影感受?对此,李安在出席某电影论坛时曾自己解释过:“120帧让画面没有抖动,4K让画面更清晰,再加上3D,你会觉得离角色很近。而且因为信息量很充足,观众看的时候会更专注,看起来也会更舒服,而且你的亲历感会更强。”

无独有偶,冯小刚也在《我不是潘金莲》中尝试了新的表现形式,相较于李安采用的新技术的“未来感”,冯小刚的选择则显得更为复古,他抛弃以往观众常见的矩形画幅,采用了更具中国味道的圆形画幅及构图、叙事,这一选择在世界影史上几乎少之又少,在国内影史上更是绝无仅有。

即将于下个月上映的张艺谋新片《长城》也传出将有望使用VR(虚拟现实)技术。早在今年3月,张艺谋以艺术总监身份亮相国内某VR娱乐生态公司的活动时就坦言,自己是一个对视觉和新技术特别敏感的导演,更透露已经开始尝试用VR技术拍电影,令外界猜测《长城》将很可能成为国内尝试VR技术的首部电影作品。

过于专注技术 会不会影响讲故事?

采用了全新格式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带给观众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画面更为清晰了,有提前观影的观众表示,“那种感觉就像近视眼做了激光手术之后的感受。”“主角脸上的黑痣、汗毛孔、皮肤的质感都清晰可见。”对于这些尝试,观众呈现出不同的态度,喜欢的观众认为,代言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尊敬,这种前所未有的观影感受带来极大的新鲜感。不喜欢的观众则认为,过于逼真的画面反而削弱了影片的感染力。圆形画幅的《我不是潘金莲》同样引发不同态度,有观众认为,圆形画幅更具中国风,与故事本身更为贴切。也有观众持反对意见:“圆形画幅就是一个噱头而已,观影感受并没有太大不同。”  

还有不少观众质疑,大导演们纷纷玩起技术革新,是否会忽略故事的表达:“技术过于抢风头,是否会让观众忽略了故事本身?”还有人担心是否能够做到“真心为技术”:“担心新技术沦为噱头和圈钱的工具。”由此,故事与技术到底哪个更重要,再次在观众中引起争议。 

关于新技术,大师有话说

质疑派

徐克:好的技术只能为影片锦上添花

导演徐克曾在谈到3D技术的时候表示应该一分为二来看待:首先,3D技术是一个工具,作为一个华语导演,他也希望能在作品中采用3D技术,让影片能够真正走向世界。他认为,电影同行们之所以在技术上不断探索,都是为了给电影开拓出更大、更好的空间。但另一方面,他也指出,3D给电影带来技术革新,只能是锦上添花,而电影的核心始终还是故事本身,“没有内容是不行的。观众看戏还是得看内容,你说3D技术会不会取代内容?不可能的。如果一部电影没内容,它不会存在,项目、计划也不存在,可是当你有了内容,你可以用不同的技术、工具去做,让它呈现出不同的面貌。3D技术应该是为影片的质量锦上添花,而不是纯粹被拿来当做噱头、用来赚票房的工具。”  

斯皮尔伯格:我想念胶片电影

另一位世界级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则曾直言自己不喜欢高帧率画面:“那会让电影看起来不像电影而像真实的世界,看电影是为了逃离现实而不是复制现实,我敬佩李安,我支持他尝试任何新技术。但我们已经因为数码技术而失去电影原有的样子了,胶片快要消失了。我想念胶片,因为我觉得画面上的颗粒也是一种艺术。”  

支持派 

李安:技术和故事是合为一体的

谈及使用120帧/4K/3D的初衷,李安导演表示:“电影里的比利·林恩看到什么,就会在脑子里思索,而且这个思索代表的是中年知识分子那种很锐利的观察,脑海里的东西影像上是看不到的。所以我想用新的媒体去表达它,其实和新技术是很契合的。”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时第一次接触3D的李安坦言,在他的认知里,技术和故事一向都是一体的:“从来不会有技术是一回事、内容又是另一回事。有人觉得搞技术就是很炫目的,搞内容就要勒紧裤腰带艰苦到不行,我觉得不是这样的。什么样的故事适合用什么样的技术才是应该考虑的问题,故事和技术是合为一体的。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它的形式也就是它的内容。新的技术探索是一个新的开始,但如果只追求帧数不会讲故事也没用。”

冯小刚:我希望找到一种新的方式来拍电影

冯小刚则透露,之所以会用圆形画幅,是受到南宋时期文人画的影响,其次,也希望能够让以前很流行的纪实电影能有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他坦言自己虽然已经58岁,但依然希望自己敢于尝鲜:“李安导演62岁,我58岁,他还是有这样勇气、决心,要去试,希望在这里找到一些令人兴奋、或者对于电影更有帮助的东西。当然我有这样的欲望,希望找到一种新的方式来拍。”  

张艺谋:行业规则在逐渐改写

张艺谋曾在谈到VR技术进入电影行业时这样说道:“很多传统行业的规则都在逐渐被改写,不仅仅是电影。现在全世界都知道了这个技术,它就像当年的智能手机一样,迟早会走入千家万户。对于电影、电视就更不用说了。电影在100多年以前,是从杂耍开始的,而我们今天做的VR,可能会成为下一个10年最主要的技术,会改变我们的生活。”  

詹姆斯·卡梅隆:故事和技术并不矛盾

曾以《阿凡达》开启世界3D电影潮流的詹姆斯·卡梅隆曾表示,故事和技术并不矛盾:“很多人质疑,我们学习太多技术,会不会忽略如何去讲故事?但是我觉得这两方面并不矛盾,因为电影是关于技术和故事、技术和想象力的结合,我们在电影学院学到所有技术之后,但是同时又要始终记住,电影是关于人类的故事,电影是人性的,电影是要用你的心灵去与观众沟通的。” 

早在2012年,彼得·杰克逊的《霍比特人:意外旅程》就以每秒48帧的新格式拍摄,在当时的3D电影中是革命性创新,没想到观众对此却表现冷淡,甚至有不少观众认为:“看片时头晕得很不舒服。”对此,彼得·杰克逊回应道:“没有人会停下前进的脚步,科技也将持续经历变革。”

头评

好的技术必须为故事服务

有关技术和故事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电影圈的老话题。在圈中,导演们也各分阵营,有人拥抱变化,在技术路上不断探索;也有人坚守最为传统的2D电影,花更多力气力求在故事上做更多打磨。 

故事与技术的关系必须一分为二来看待,一方面,技术的兴起多多少少会抢了故事的风头,过于集中地追求视觉神经方面的新鲜与刺激,则很可能会降低了对故事的要求;而另一方面,故事与技术又是相互依存、互不矛盾的,好的技术必须为故事服务,什么样的故事适合用什么样的技术,好的技术为故事服务,好的技术可以帮助作者更好地讲故事。  

但无论如何,随着时代的变化,电影技术的发展趋势不可阻挡,从最初的杂耍、皮影戏,到如今各种眼花缭乱、脑洞大开的技术革新,每一个时代,电影总会有其更为新鲜的“打开方式”,但电影从被发明出来之后,始终是关注生活、关注人类情感的,技术的推动发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发挥想象力,但无论如何发展升级,技术始终只是一种表现形式,归根结底它还是要关注人性,关注人与人的交流,这样才足以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