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失恋33天》的同名话剧将于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

11月10日,脱胎于人气小说、大热电影《失恋33天》的同名话剧作品将于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这部根据强IP打造的小剧场戏剧通过脍炙人口的剧情安排、深入人心的经典对白,意在于“双11”之夜为京城观众带来一场暖心回味之旅。实际上,《失恋33天》的戏剧回归只是拉开了IP改编话剧序幕,在未来的两个月中,京城共有6部依照电影、动漫、网游、小说甚至绘本改编的话剧作品将被搬上戏剧舞台,究竟大IP开发有何独特魅力,让众多剧团趋之若鹜?而其本身又能否开创话剧演出的全新模式?

改编话剧市场火热

票房电影《失恋33天》小剧场版将应景上演,但这并非此部作品“首登”戏剧舞台。早在2012年末,话剧版《失恋33天》就曾借电影热潮创下上海市长达三周的演出纪录,甚至有外地观众特意“打飞的”到场观看。至此以后,这部戏剧火热势头只增不减,并于2013年作为北京喜剧艺术节推荐作品“入驻”京城。此番“回炉”,全新导演带领全新团队,在原著基础上对作品结构做出调整,采用三段完整穿越情节代替耳熟能详的戏剧段落,使观众在体味原片的同时还能抱有新鲜之感。

自2012年9月孟京辉改编余华代表作《活着》亮相国家大剧院后,强IP概念被引入话剧市场,为戏剧创作注入一脉新鲜血液。2013年1月,著名导演郭宝昌从荧屏走向舞台,将其“名片”作品《大宅门》缩减为3小时话剧,受到众多电视剧“死忠粉”热捧。同年9月,改编自作家毕飞宇同名小说的话剧《推拿》也在观众的叫好声中落下帷幕。这些已获一定观剧基础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于话剧舞台上再度焕发新姿。

记者发现,在今年4月道略网发布的21台入围2015年大剧场话剧票房排行榜单作品中,共有5部由强IP改编,其中饱受粉丝喜爱的《盗墓笔记》、《仙剑奇侠传》等话剧还将于未来两个月再次席卷而来。除人气作品的再度上演,春节前北京话剧市场大IP改编“风云再起”,其中不乏新潮的2.5次元剧《NARUTO火影忍者》、温情的育儿绘本故事剧《我想要爱》、个性的明星电影音乐剧《不能说的秘密》等。

在IP改编话剧大行其道的同时,其自身也愈发趋于多样化发展,既有影视作品、小说等传统形式,也出现了以《网球王子》为例的动漫类、以《滚蛋吧!肿瘤君》为例的绘本类、以《古剑奇谭》为例的游戏类、以《栀子花开Neverland》为例的流行歌曲改编戏剧作品,强IP“涉足”话剧市场可谓呈现百家争鸣之势。

IP打造隐患犹存

尽管IP改编话剧以不拘一格的形式、喜闻乐见的内容深受市场喜爱,但在繁华背后,其自身也隐现诸多问题。以在戏剧圈造成轰动的“现象级”作品《盗墓笔记》为例,这部话剧源于南派三叔的同名网络小说,并在近年多次被改编为电影、戏剧、网剧等,均收获不俗票房。但早在2013年话剧《盗墓Ⅰ》首演时,没人能想到这部戏会在全国15个城市巡演77场,最终创造2000多万元票房,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粉丝的力量。据了解,每当剧中主角“小哥”登场时,几乎剧场内的所有女观众都会以高分贝嗨音尖叫10秒,更有热情粉丝追随剧组在全国各地观看了50多场演出,完全开启“迷妹”模式。在此行情下,《盗墓笔记Ⅱ》顺势推出,这部耗资近千万元的话剧让演艺市场认识了一种新兴模式——粉丝戏剧。

“我认为这部戏之所以在市场上这么成功,是因为我们做了一出符合粉丝期望的《盗墓笔记》。”导演刘方祺曾表示。的确,从本质上讲,《盗墓笔记》更像一次真人与多媒体结合的现场秀。通过“神还原”的选角与逼真再现的小说场景,使真“盗迷”心满意足而普通观众无动于衷。出品人孙徐春也坦言,正是看中南派三叔和《盗墓笔记》背后的商业价值,才拍板投资了这个项目。

但这种单纯将商业与艺术混为一谈的形式也引发了众多从业人的反思,有业内人士提出:“现在很多IP戏剧纯粹以市场为主导,以粉丝经济为导向,出现了‘忽视所有因素只考虑IP的倾向’,而艺术创作有其自身规律,不应被资本市场所掣肘,若做IP改编只求逐利,那么与创作就是错位的。”

除此之外,在当今话剧市场中,也并非所有“绩优股”IP都能“横扫”戏剧舞台,譬如曾爆火荧屏的后宫剧《甄嬛传》。其电视剧版人物众多,支脉庞杂,但舞台容量较为有限,因此改编过程难以抓住其中精髓,再加上电视观众与话剧戏迷相去甚远,有些改编他们无法苟同,诸多因素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该剧的票房惨淡。由此可见,仅仅选择了大热IP仍不能稳享较高收益,改编是否得当才是一部IP话剧的“重中之重”。

而IP的盛行也从侧面预示着原创剧本的匮乏现状,投资商没有耐心挖掘和培育优秀创作的意识,只希望立竿见影地看到最大与最快的利益收入。与此同时,话剧创作的低回报也是造成“剧本荒”的主要原因之一。记者通过调查发现,早在2013年,就有从业人算过这样一笔账,当时曾参与编排历史电影《赤壁》、言情电视剧《倾城之恋》的知名编剧邹静之,创作一个话剧的本子最多也就十多万元稿酬,但他的电视剧剧本酬劳却高达20万元/集。而在时间上,一部话剧剧本通常比许多电视剧剧本更耗精力。“这笔账谁都会算,好编剧当然都会选择去写影视剧。”从业者表示。

未来发展内容为王

提到现阶段IP改编话剧发展情况,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表示:“当前这一领域仍处于探索阶段,但随着不断积累,特别是一些优秀内容的出现,未来还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针对IP改编话剧重商业而轻艺术的问题,陈少峰认为:“IP改编最好形成一种合作关系的引导,或是成立专攻文化产业多元化开发的公司,在保证文学性的基础上适量加入商业元素。”

“我们现在所讲的IP是一个产业链的源头,近期文艺界提倡的‘泛娱乐’说法就是在催生这类文化产业链。任意一种IP都能通过不同角度进行产业延伸,形成‘IP的轮转孵化’,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同一版权分别打造不同的文艺形式。而其中的每一次‘转化’过程都将呈现两种结果:一,在消费群统一的情况下,增强观众对IP的体验与印象。二,拓展消费群体,通过IP的改编,扩大消费规模。今后IP改编将转化成一种多向的轮转系统,实现各领域的交汇贯通。在当今以互联网为重、打通线上线下交互的社会大环境下,这种IP孵化将引领未来一大趋势。”对于IP改编能否开启话剧演出新模式,陈少峰讲道。

针对如今IP话剧作品呈现良莠不齐现况,陈少峰表示可以借鉴百老汇经验。因为从国外文艺作品来看,对IP打造早有涉猎,各类改编的演出形态也已初具规模,在沿袭经典的同时能够带来全新活力。而提到粉丝戏剧“主宰”IP改编市场时,陈少峰说:“从话剧整体来讲,这不是一件坏事。因为通常来看,一部新编话剧很难打出品牌,因此以粉丝为基础提升IP价值是提高知名度的不二之选,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会有一定分量。但这样的做法并非长久之计,毕竟单凭粉丝之力无法撼动整个话剧市场,内容为王仍是话剧发展的核心。”

曾有业内人士指出:一部作品的改编能否成功,首先需要这种新形式提供比原作更为深入的人文思考,尤其是将大众化的电视剧改编为话剧,则至少要保持原作品质的精华;其次,要体现出话剧艺术的独特美感,而不是将原IP内容简单移植,从影视到话剧应是一种艺术形态的转变和升华。总而言之,IP改编若想不“挨批”,仅靠迷弟迷妹的应援加持、投资出品的商业策略难以实现,若想健康、合理发展,还需各位话剧从业人尽心反思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