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从放出消息以来,在行业内就充满了话题性,这是电影史上第一次,李安想用这部电影改编电影史。其实改变帧率李安并不是第一人,关于帧率的讨论,在电影史上也没有停止过,彼得·杰克逊在拍摄《霍比特人》的时候,就把电影提到了48帧,但是市场并没有带来什么反应,卡梅隆酝酿着把《阿凡达2》搞到60帧,没想到李安在中间突然捣蛋,搞了120帧出来,让卡梅隆也只能笑着说好。不管怎么样,这个片子出现了,电影史上有了这次的突破,就不会再归回宁静了。它可能不会像《阿凡达》那样带动3D的市场现象,但是,它彻底带出来了一种新格式讲述和放映的可能性。

那,这些大佬为啥要搞高帧率呢?当画面里物体快速移动时,就会出现模糊,这样从而损失3D的观感,如果说4K是画面分辨率,那么帧率就是时间分辨率,只有空间和时间的分辨率都提升了,那带来的才是真正的清晰度,帮助观众沉浸于电影,而非单纯观看。还有就是更大的一个作用,就是减少观看3D的眩晕感,喜欢玩游戏的观众对这个会有同感。 

说来说去,逃不过的是制作成本,根据IMDB信息,《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制作成本大概在4800万美元左右,相对来说,这个预算不算多,比如来说,现在正在上映的《但丁密码》制作成本就是7500万美元,2014年由安吉丽娜·朱莉导演的《坚不可摧》制作成本在6500万美元,所以成本不高,怎么花成了关键。

想知道怎么拍的,就必须要想知道主创们是想表达什么,或者是想带来什么效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最大的亮点就是技术的革新,一个导演干嘛不去琢磨新的故事类型,你在技术上费什么劲呢?技术上大家都等着卡梅隆大神呢,看李安看的就是故事,看的就是对电影的虔诚啊。

那么它讲的是什么故事呢?《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的英文名字是BillyLynn's Long Half Time Walk,中场指的是中场秀、战事指的是主角亲身的经历、内心的战役,所以可以看成是一个年轻人丧失纯真、经历心理成长的过程,也就是成长的故事。讲述的对现实世界锐利的观察、虚实的辩证。很多人会说,西方的战事,中国人会不会看不懂,或者不懂战事的人会不会看不懂,说这点的人肯定忘记了,这个片子的导演是李安,这也是《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能存在、能被看到的最大保障。

“我觉得这是人性共通的,对华人来说有新鲜感,外国人的情节有新鲜感,内在的人性是共通的。”这是李安的原话,因为我并没有看过电影,不好多说什么,但是这一点我倒是相信李安说的。从他过去的作品也可以看到这点,比如《少年派》,李安是少有的能够东西方通吃的导演。

解决了内容,那形式呢?用李安的话说:“电影内容与怎么观看都同等重要,电影有他的独特性,不然看书就好了!我是发现了一个新的观看的方法,迫不及待的告诉大家。”详细展开来说,《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这个故事需要观众有更多的代入感、参与感,电影不是以叙事为主,而是以整理思绪为主。注重从主角的眼光出发,去达到与主角的感同身受。而120能够前所未有的带观众进入比利林恩内心的视点,以及战争的故事,能够让观众用主角的眼光去看电影里的社会,所以这是新的视觉法、新的媒体。看过的网友评价说:除了20分钟左右的中场表演和5分钟的战争戏,其他部分都由对白组成,这样就给了很多试验120帧的机会。可见,为了技术,李安导演也是下了本。

从内在来说,这是李安拍120帧的理由,那大的环境上呢?为什么这些技术神们要争着去提高帧率?

3D是让观众可以选择走到电影里面,有一种认同感、参与感。可是暗一直是3D的克星,从北美的市场来讲,3D在走很明显的下坡路,因为拍摄媒介本身的过滤,成本在140万美元到4亿美元之间的电影陷入了瓶颈,不得不经由4:2:2(色位深度)格式转制而成,这种模式的亮度远远不够,而现在的好莱坞趋势是用影片来拯救公司存亡,在画面上一味追求大场面并没带来任何长进。很多制作昂贵的电影,票房成绩都表现平平,因为媒介的限制,很多画面很难真正精彩的起来。一般电影院影像亮度为2.5FL,在这个标准下眼睛对色彩并不敏感,所以观众对3D的反应不太理想,而高帧率可以解决这一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除了120帧、4K、3D,在放映亮度上也是提到了28FL(普通3D的是3.5—7fl)。

所以李安的动作,也是把观众带回影院,不然,电影现在拿什么去和网络竞争呢?

说了这么多,李安到底是怎么运作的呢?

其实之前有介绍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使用的索尼F65,大家不要忘记的大前提是《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正是索尼出品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器材不用掏钱,但是这种历史的拍摄,索尼器材方也不会平白无故的放过吧?当然,省钱选着这台器材的原因之一,还有《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在2015年开机,当时的市场中能达到这个规格的摄影机倒是有,但能在这个规格下维持高采样的则几乎没得选了。F65在120FPS、标准宽高比DCI 4K下依然维持着2:1的采样,所以当时的市场决定下也没得选.

解决了器材,还有重要问题就是电影的主创班底,也就是演员、编剧、摄影、剪辑、美术、声音、音乐这些。电影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电影的产生需要集体的力量,如果把控不好,还是等于白玩。

“我觉得他就是很动人的一个人,我现在和将来对主角的要求都比较高,不光是会演戏他还要有动人之处,就是你看着他你要动心的。不光看他表演,看他漂亮,这个人是要有灵气的。男主角他除了戏好,他人很聪慧,他一定是很能抓到你的,而不光是颜值。”李安这么评价男主乔·阿尔文。其实阿尔文是一名英国籍舞台剧演员,生活在伦敦,受训于皇家中央演讲和戏剧学院,此前出演过舞台剧,虽然没有过电影作品,但是从学历也可以看出,这个人不简单。另外演员还有克里斯汀·斯图尔特(暮光女)、范·迪塞尔等,对于如何知道演员,李安这么说过,指导演员也是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对他们的启发,一个是对他们的捕捉。新演员有个好处,很纯真,很努力的时候,样子很动人,但是层次上,新演员就会比较困难,所以关键还是看怎么调和,怎么去用摄影机捕捉。

这部电影的编剧是本·方登(小说作者)和让-克里斯托弗·卡斯特里(《少年派》的制作人),传说李安对《比利林恩》的小说只看了一半就决定开拍,可见李安真的非常喜欢这个小说,所以找到原作者改编,在改编工序上也是最快的。《火星救援》的原作者安迪·威尔也参与了电影《火星救援》的改编,市场证明,这个结果是合适的。而让-克里斯托弗·卡斯特里在《少年派》两人就有合作,估计是比较合的来。

再到摄影指导,这次在摄影方面,李安选择了约翰·托尔,有评价这么说:“如果你有一部宽银幕史诗巨片要拍摄的话,那么约翰·托尔是你第一个要请的人。”《燃情岁月》(他的第一个奥斯卡)、《勇敢的心》(第二个奥斯卡)、《细细的红线》、《最后的武士》都让托尔的履历表“镀了一层金”。还有《钢铁侠3》《云图》等视觉大片。最近,他也因为掌镜《绝命毒师》而被提名艾美奖。

在《勇敢的心》里,托尔也用手持式摄影拍摄了一场战争。托尔说:“我们当时想用一种简单直接的方法切入战争,让观众觉得自己是战争中的一份子。”这部电影为他赢得了第二座奥斯卡。“摄影就是影片的眼睛”,这是托尔对摄影下的定义。他用摄影机把风景变成了角色,把背景变成了元素。他让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都有了史诗的气质。所以,选择的理由不用多说了。并且在约翰·托尔上一部摄影作品《超感猎杀》中,他使用的就是F55,所以,约翰·托尔是不二人选。

好,到了剪辑,这次李安依然选择的是蒂姆·史奎尔,李安在拍《推手》的时候,是在美国拍,但这个电影当时完全是为华语地区拍摄的,所以剪辑需要找个中英文通,然后就碰到了Tim Squyres。

李安他说:“他是一个脑筋很清楚的人,很好的editor,《推手》全部是中文,但他剪出来完全是对的,我不晓得怎么弄的。不光选对的画面,哪个接哪个,哪句话接哪句,他都能做得一格不差。我们的关系最密切。电影有一半时间在后期,有特效会更长,会到一年、一年半。这20几年里等于有一半时间,每天跟他在一起10到12个钟头,我跟太太或所有人都没讲过这么多话。他除了是个很好的剪接师,也是个科学家,理路非常清楚。他的家学很好,都是优秀科学家,像他哥哥主持火星计划。他跟我是很好的搭配,因为品味非常相反,而且第一天就认识我,不太甩我,直话直讲。两个人关在一起,若是一言堂会常常犯很多错误,有个人商量其实非常好。”

可以看到李安是非常重视剪辑的。这次蒂姆·史奎尔在剪辑上用的是AVID测试版,采用的是 60(帧)的剪辑方式,详细的大家可以一起讨论下,因为我也没见过….

作曲MychaelDanna是李安的老搭档,加拿大北方人,讲究精神生活,非常喜欢探索。跟李安做过《与魔鬼共骑》、《冰风暴》、少年派》,李安做《冰风暴》时候,想做70年代东南亚风味,但当时没这种东西,他就做出minimalism(极限音乐)的效果。

当然,有人会说,不能不提特效,这次为《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做特效服务的是Dynamic Effects Canada,这家公司做过《生化危机5》《生化危机4》《机械战警》,但,其实请允许我不怀好意的猜测,这部电影并不怎么依靠特效。

说了这么多,怎么去看《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呢?

其实能够满足放映的只有5家影院,还有几家是租的服务器,过一段时间就要还,其实还蛮可惜的,但是这个片子也是做了多种格式的发行,比如:60帧、2K、3D;24帧、4K、3D;中国这边上海是在SFC上海影城,北京是在博纳的悠唐店(票价200)。

不过,说到最后,你认为,李安用4800万美元对赌电影史和声誉,李安这么做值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