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服务贸易的一个环节,演出从市场占比、票房反馈到资本关注整体都稍显尴尬。演艺产业需贸易反思已经获得业内共识。引进来,并非把国内观众交给国外作品,意义在于用剧目撬动体制变革。走出去,并非单一层面的文化输出,更要占领国际市场,让国内演出产品真正找到可拓展的国际商演渠道。谈贸易掘金尚早,更多的应该在商演的语境里,来说文化影响力和演出产品的市场价值。

引进来,用剧目撬动变革

2014年第三届京交会文化领域最大的国际合作项目舞台剧《战马》,不仅仅在于剧目,更大的意义在于剧院间的合作,乃至为国内文艺院团改制提供启示。

自2015年8月27日起在北京首演58场后,《战马》又转战上海、广州、天津、哈尔滨演出近190场,7月即将回到北京进行二轮演出。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该剧票房销售近5000万元,观众人数20多万。国家话剧院院长周予援曾在很多场合表示,引进《战马》,最根本的目的是技术引进。“《战马》里的技术是英国人花了20年时间建立的体系,我们之所以花这么多成本做这样一个项目,就是为了学习引进这个技术体系。这很像20年前中国制造业,在这个阶段里,用我们的市场换取对方的技术和运营管理经验。”

去年以来,越来越多国外知名乐团、剧团、舞蹈团来到中国演出,带来了如德国邵宾纳剧院的《哈姆雷特》、波兰剧院的《伐木》、《先人祭》、英国导演彼得·布鲁克作品《惊奇的山谷》等优秀剧目。波兰、立陶宛的戏剧作品在国内掀起一阵阵热潮,引发了中国戏剧界的关注与争论。

走出去,瞄准国际中小经纪

在引进来的同时,以演出为媒介的文化产业输出正在尝试一场新的走出去。数目更大,有着更强购买力,也有更多艺术产品需求的国际中小买家成为中国演出产品要攻克的主要对象。

小节目更易于获得青睐,一方面是因为巡演要控制成本,另一方面,商演市场的主要买家也以中小剧场为主。以美国为例,美国纽约的中小剧场有500多家,它们具有较强的购买力,是光顾、购买中国节目最主要的买家群体。

走出去观念亟须扭转,当下提到走出去,很多时候是国际交流、政府色彩,还有一笔账也应该细算,那就是国际交流这么多年巨大的投入砸下去,收效到底有多少,只是让国外知道中国有京剧、功夫、杂技,但至今也没有一个品牌项目在国外特火。更需理性的是,偶然一场的“火”不能算火,而国内通行的宣传方式是,国内某个项目赴某国演了几场,场场爆满,这其中并不能排除猎奇的成分,而非真像百老汇一个剧目能演数十年、上千场,需要检讨和反思的是整个运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