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演艺圈》导演毕志飞、《李雷和韩梅梅》导演杨永春,甚至是百年清华献礼巨制《无问西东》的营销方,不久前的《阿修罗》等等影片都曾炮轰打分平台的公正性。

刷分、恶意差评、水军等,勾勒出打分平台的微妙生态环境。而面对新的打分作弊趋势,整个行业又该何去何从呢?

评分成观众观影重要参考

平台反作弊机制趋同

分数作为最直观、最量化的参考指标,广泛地应用于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购物、外卖订购、平台打车,评分制已经渗透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五星好评”显然已经成为促进人们达成消费行为的重要参考标准。

在观影选择上,评分对于广大普通观众的参考意义也是与日俱增。先看上一眼分数,再决定是否购票已然成为人们观影常态。在这一逻辑结构中,就不难理解分数高低与票房好坏的潜在关联。

当前,内地影市评分平台呈现三国鼎立之势。最早入局的豆瓣,核心用户群是具有良好教育背景的都市青年。后期入局的猫眼与淘票票,依托在线票务带来的流量优势,强势崛起。

“尽力还原普通观影大众对一部电影的平均看法,豆瓣电影评分的这一主旨和原则,过去十年没变过,将来也不想变”,豆瓣创始人兼CEO阿北曾经如此撰文。

为了最大程度还原大众对电影的“平均看法”,豆瓣、猫眼、淘票票都有一套完整的打分规则以及反作弊系统。以评分严苛著称的豆瓣为例,犀牛君抛砖引玉为大家梳理下打分平台的两大反作弊机制。

首先,用户注册时长对于评分是否有效很关键。大数据时代之下,注册时间越长,账号主体真实观影人群身份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新注册用户刻意刷高分或恶意差评的动机较大,所以这部分群体打出的分数基本不计入整体运算。

其次,即使用户是资深用户,某些超高分与恶意差评仍有不被计入有效分数的可能。因为在用户的长期观影反馈中,平台也会利用数据反向构建用户画像。某些不符合用户观影行为的异常打分,将会被评分系统自动过滤。

整体而言,豆瓣、猫眼、淘票票反作弊机制的主要算法模式,基本趋同。在以上机制的联合作用下,三大平台的分数基本能够反映影片的真实口碑。

评分作弊出现新趋势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尽管三大打分平台已经对作弊行为严防死守,但仍有不少花样翻新的刷分行为存在。从各方信息渠道来看,片方会利用合理规则来拉高影片初始分数值。

众所周知,猫眼、淘票票需要用户在平台购买电影票,且取票观影结束之后,才能为影片打分。此外,一个ID只能打分一次,相同ID重复购票打分无效。豆瓣则不需要购票也能打分,但ID限制依然存在。

基于此差异,一种拉高影片初始评分的全新作弊趋势油然而生。

第一,通过小规模点映方式。据相关业内人士透露,新片有效评分人数超越一定基数后,大约200人左右,就可以在猫眼、淘票票平台“开分”。

一些片方或营销团队合理利用这一规则,进行小规模点映,通过赠票给红包等方式,诱导或收买观众打高分。一般而言,如果点映规模较大,分数含金量越高。反之,点映规模刚够出分,且平均分较高,可信度就越低。

第二,通过零点场方式。由于零点场时间较晚,观众较少,操控性较强。影片相关利益团体,可以通过包场或其他手段,获取大量打分名额,进而来影响影片的初始评分。

以上两种方式,都是通过真人模式影响影片初始分数,平台系统很难识别判断。打分机制相对严苛的豆瓣,同样面临此种困局。真实用户“主动”参与作弊,防不胜防。

无论哪种方式,当电影大规模上映后,用户真实数据大量进入,此时想要改变分数走势难度将直线上升。影片前期通过作弊获得的较高初始分值,也会出现光速下滑,负面影响票房走势。

除此之外,三大平台的评分还会出现“打架”状况。同一部电影,以普通观众为核心用户的猫眼、淘票票,绝大多数情况下给出的分数相对一致,且偏高。以广大影迷为核心的豆瓣平台则截然相反,分数相对偏低。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对此表示,目前来看,猫眼、淘票票、豆瓣三大平台的用户差异是基础问题,豆瓣用户相对来说偏艺术性,猫眼及淘票票票务平台则偏向娱乐性。

目前,以《唐人街探案2》、《前任3》等为代表的商业大片,猫眼、淘票票平台分数普遍较高,基本维持在9分左右,而豆瓣评分基本维持在及格线左右。

在极少数情况下,三者的评分也会十分相近。比如《我不是药神》这种商业与艺术齐飞的影片,“淘豆猫”评分都在9分左右。

综合而言,这种平台打分出现差异,基本与核心用户人群特征息息相关,作弊可能性较小。当然,也不排除打分平台铤而走险,为利益相关影片拉高分数的可能。

不可否认,刷分已经成为影响观众观影选择,进而增加票房的行业公开秘密。随着真人代替机器刷分新趋势的出现,其成本也在连年走高,性价比大打折扣。

在影片利益各方不断研究作弊新技巧的趋势下,平台方也在不断升级各种反作弊机制。只要有利可图,这场“猫鼠游戏”还将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