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金马影帝范伟主演的喜剧影片《有完没完》近日上映。该片故事灵感借鉴了美国影片《土拨鼠之日》,而故事的内核则是原创,聚焦中国式中年危机,别具况味。

在一部电影中致敬或借鉴其他影片,中外电影界十分常见。据不完全统计,经典电影《绿野仙踪》迄今为止被致敬了超过500次。致敬的方式有很多种,或是套用人物的名字、形象、台词,或是使用类似甚至相同的道具,或是在技法上化用其他影片的镜头、构图、场面调度,或是在一部电影中以主人公看电影等形式播放其他影片的片段。最为直接的,大约就是直接翻拍想要致敬的电影。华人电影人中,周星驰、姜文等都在这方面颇有造诣,形成了个性化的电影美学。

如今,当影视圈的抄袭现象成为过街老鼠,更有必要对致敬、借鉴与抄袭做出区分。致敬、借鉴与抄袭之间的距离,究竟有多远?

致敬、借鉴绝不是抄袭

业内普遍认为,借鉴、致敬绝不是抄袭,它们有本质区别。“致敬者希望观众知道出处,而且只有知道了出处,观众才会明白其中的妙处;而抄袭者则恰好相反。”知名影评人周黎明说,“抄袭指的是故事内容、人物关系方面的大量挪用,近来法律判处的几起影视剧抄袭案件,都属于这种情况。”

在周黎明看来,一部电影在结构形式上从其他影片处获得灵感的情况,属于借鉴,或称借用。比如,2017年春节档上映的《乘风破浪》,导演韩寒明确表示了这部电影受到《新难兄难弟》《回到未来》等影片的启发,《有完没完》对《土拨鼠之日》的借鉴也如此。这种情况在电影工业颇为成熟的美国好莱坞也很常见,只需说明“受到某电影启发”即可。而所谓致敬,形象地解释,就是脱帽行礼致以尊敬之意,引申为一部电影在内容、细节方面使用其他影片的桥段。典型的例子是由姜文执导、曾经激起热议的影片《一步之遥》,影片开头明显致敬了经典电影《教父》,全片致敬的前辈作品多达数十部。但是,并没有人指责《乘风破浪》《一步之遥》涉嫌抄袭,因为它们的精神内核带有强烈的韩寒、姜文烙印。

青年编剧冯元良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描述致敬或借鉴的现象:“这就好比你给爱人写情书,你用的词语、典故是别人用过的,你也不必因为使用了汉字而对传说中的造字圣人仓颉怀有歉意。但是,你对爱人的感情,是独属于你自己的。”

有一些常见的叙事手法和模式,由于被使用得太多,已经几乎成为一种类型。“比如曾经引起风波的《夏洛特烦恼》,主人公阴差阳错回到了过去,进而产生一系列故事和感慨的叙述方式是一种常见的类型,即便主创没有看过某部特定的电影,也不难想到这种叙述方式。”周黎明说,诸如此类,皆应视作借鉴或致敬。

致敬带来独特审美体验

对于影迷来说,寻找一部电影中的借鉴或致敬桥段是一种乐趣,抽丝剥茧,就像侦探寻找线索、推敲案情,“真相大白”之时自然产生审美愉悦。“我很喜欢寻找一部电影里在哪些地方致敬或借鉴了其他电影,遇到特别喜欢的电影,我还会在网上搜索电影‘大神’们整理的帖子,看看我自己找到的点全不全。”记者在“豆瓣电影”结识的一位影迷这样说。

的确,发现影片中的借鉴或致敬桥段需要拥有相当大的阅片量和敏锐的眼光,因而,从受众角度来说,寻找借鉴或致敬属于影迷文化的小圈子。而对创作者来说,如果致敬手段运用得当,则可以借以形成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为观众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这方面的典型例证,就是周星驰和他风格独特的作品。即便你不知道周星驰在他的作品中致敬了哪些电影,这些作品一样可以让人叫绝。

诗人、文化学者叶匡政对周星驰其人其作非常欣赏。在叶匡政看来,规模化地以致敬为创作手法,周星驰是华人电影人中的一流高手,而在他的诸多作品中,《功夫》堪称是将致敬手法发挥到极致的作品。不仅在细节层面,“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等台词致敬了《蜘蛛侠》等经典电影,阿星赤裸上身、一条黑裤的形象致敬了《龙争虎斗》中的李小龙形象。叶匡政认为,《功夫》在总体精神、格调上,致敬了老一代武侠片,并以周星驰特有的强烈的反讽色彩、鲜明的表达意识和与大众文化的深层联结,成就了一部经典作品。在周星驰这里,借鉴、致敬已经具有了方法论层面的意义和价值。

借鉴、致敬是把双刃剑

周黎明说,曾有一位青年电影人找到他,欣喜地与他分享自己最近的一个原创创意。周黎明听后却说,类似的创意其实早有人想到过也使用过了。当世界电影发展了百余年,高度成熟的工业化生产流程使得全球电影产量与日俱增,产生一个绝对意义上的“新作”、酝酿一个与任何其他作品都毫无关联的创意的可能性,已经非常小了,一定的故事母题、情节套路很难完全摆脱。因此,适当的借鉴不可避免,致敬或许是一种常态,观众和业界没有必要对此过于敏感。

冯元良认为,从技巧层面适当学习、借鉴他人,其实不无好处,尤其是对经验不足的年轻电影人来说。“每个人的创作都不可能凭空而来,学习、积累很重要。”冯元良说,“当然,作品的内核必须是自己的,核心创意上挪用他人,那肯定属于抄袭了。”说到底,无论致敬还是借鉴,适度最重要。

叶匡政也建议,纵然绝对创新几乎无法做到,但是以借鉴、致敬作为主要创作方法而规模化使用,还是要非常谨慎。“衡量借鉴、致敬是否成功的标准,应该看是否实现了对前作的丰富乃至超越,在作品中与传统对话,产生新的情感与审美体验。唯有这样,借鉴、致敬才真正有了生产性。”叶匡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