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与安生》海报

4月9日,第3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出各大奖项,香港电影大获全胜。本届金像奖几乎对内地影人关上大门,仅有《摆渡人》的内地摄影师曹郁与香港摄影师鲍德熹分享了一座最佳摄影奖杯,算是为内地电影拿了半个奖。

香港导演北上之后,有越来越多的影片已经分不出是内地电影还是香港电影,无论是出品方还是创作群体,在合作上的密切,使得诸多电影相互融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华语电影。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七月与安生》。

《七月与安生》的监制与导演是香港人,原著与主演是内地人,单从影片风格看,会发现它既非这几年成为一种现象的内地青春片,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港产电影。在第36届金像奖上,《七月与安生》获得了12项提名,但最终只拿到了一个最佳原创电影音乐奖,成绩差强人意。

此前《七月与安生》被看好,是因为在它在2016年的第5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获得了七项提名,最终拿下最佳女主角,并且还是金马奖罕见的双黄蛋,周冬雨与马思纯的获奖成为整个颁奖礼的重头戏之一。

《七月与安生》能够“笑傲”金马奖,和其清新风格比较贴近金马奖口味之外,也和金马奖近年来全面倾向内地电影有关。以去年的金马奖为例,最佳剧情片《八月》,最佳改编剧本《不成问题的问题》,最佳导演冯小刚《我不是潘金莲》,最佳男主角范伟《不成问题的问题》,最佳女主角周冬雨、马思纯《七月与安生》……重要奖项全被内地影人拿下。

此前有观点称,金马奖诸多奖杯频频被内地电影捧走,是因为台湾电影无论在市场还是创作上都不景气。但香港电影比台湾电影也好不到哪里去,“港片没落”是这几年华语电影的一个重要议题。当然,内地电影也烂片频出,只不过市场热度和类型丰富遮掩了部分问题。金马奖对内地影片敞开大门,金像奖对内地影片关上大门,这成为一个有趣的对比。

在华语电影创作整体上都处在低潮期的时候,两岸三地的电影奖项评选,就愈加引人瞩目。作为电影评价体系当中重要的一环,电影奖项的选择往往彰显出一种创作立场。从这个角度看,金马奖还是比较包容的,视线探及到了更多的类型领域。而金像奖强调香港本土特色,也没什么不对,保护“港味电影”不被商业与市场冲击,也是一种可以理解的策略做法。

一些港味较浓的电影,会因为“情怀”的存在而引起观众共鸣,这使得近些年颇受好评的港片,多是小众层面的文艺片。但回顾香港电影的历史,商业片才是香港电影的主流,商业片为香港电影所创造的辉煌,帮助华语片在世界电影之林中都占有一席之地。所以,港片的崛起不能依赖小众电影,最终还得依靠商业片繁荣来改写港片没落的走势。

电影奖项走向包容还是走向纯粹,这不是矛与盾的关系,包容不意味着泥沙俱下,纯粹也不标志着固步自封。电影创作的最高标准是服务于观众,只要能被观众接受,或者代表了电影创作的潮流走向,都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