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概股股价低迷和纷纷回归A股的大背景下,也有一些企业不惧风雨选择出海。

随着阿里巴巴、百度、搜狐等互联网公司的财报发布,中概股又开启了新一轮财报季。

11月2日晚,阿里巴巴集团公布2017财年第二季(2016年7月1日至9月30日)财报,当季集团收入同比增55%,达342.92亿元;核心电商业务收入同比增41%,达284.93亿元人民币;移动月度活跃用户单季度净增2300万至4.5亿。

行业竞争的白热化,也让互联网公司的财报出现了两极分化。聚焦于搜索的另一巨头百度的成绩单则不甚理想。10月28日,百度发布的未经审计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百度净利润增长9.2%,总营收为182.53亿元人民币(约合27.37亿美元),较2015年同期下降0.7%。

而老牌的门户网站搜狐则出现了巨额亏损。该公司2016年第三季度未经审计的财报显示,搜狐第三季度营收为4.11亿美元,同比下滑21%,净亏损为6500万美元。旗下搜狗营收为1.66亿美元,同比增长2%,环比下降6%。

不过,即便是部分公司财报增幅超出预期,也难改中概股近日的低迷之势。阿里巴巴股价在当晚下跌2.61%,报收98.51美元。此外,百度、搜狐、携程、欢聚时代等中概股在近日均遭遇了持续下跌。这依然抵挡不住国内公司赴美上市的热潮,10月27日,中通快递登陆纽交所,开盘价18.40美元,最后股价破发后大跌15%。无独有偶,万国数据在前日登陆纳斯达克,发行价10美元/股,收盘10.41美元,仅上涨4.1%。

BAT加速分化

作为电商起家的互联网巨头,在342.92亿的当季收入中,核心电商收入284.93亿占比为83%,在剩余的17%收入中,阿里云贡献14.93亿同比增长130%,大文娱板块贡献36.08亿同比增长320%。

从业务收入的比例来看,阿里巴巴从核心电商,到支付与金融、大数据云计算、大文娱、智能物流网络的多元化业务布局,开始显现出融合效应。

对于其股价的下跌,老虎证券特约分析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阿里巴巴自上季度发布财报以来涨幅超过20%,投资者在市场系统风险不确定的时候获利了结,导致阿里巴巴股票被大量的抛售。另外在财报前一天,SEC调查阿里的会计事件被重提也增加了不确定性。

不过,高盛预计,阿里巴巴在电子商务、支付、媒体和云计算等一系列核心业务线的营收将继续增长,阿里云业务将在未来两年实现盈利,同时更加看好蚂蚁金服和菜鸟的增长前景。该行将阿里目标价由每股120美元调高到130美元。

至记者截稿时,阿里市值已达2458.32亿美金,腾讯公司市值达2500亿美元,而另一巨头百度市值仅为583.35亿美元。传统的意义上的“BAT”三巨头已经呈现出了明显的分化。10月28日,百度发布今年第三季报,总营收为人民币182.53亿元(约合27.3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滑0.7%,这也是百度史上第一次出现“负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百度三季度活跃网络营销客户数量为52.4万,较上季度减少了7万,这一变化与“魏则西事件”关联巨大。

百度公司创始人兼CEO李彦宏表示,在第三季度,百度已要求医疗行业和金融行业客户提供ICP备案,以及通过对公账户验证。这些措施是导致百度三季度有消费客户数下降的主要原因。在第四季度,百度将全面要求所有客户到达这一资质要求。在现有基础上,百度将进一步优化其客户质量,巩固完善业务模式,发展新客户并进一步提升客户体验。

因此,百度第四季度的收入还将继续受到客户资质门槛提升的影响,百度财报也预估下季度营业收入预计将同比下滑1.7%到增长4.6%。在业内人士看来,互联网高速增长的红利期彻底成为过去,已经进入了互联网经济的新常态。互联网在很多方面已经成为基础设施,百度要继续达到之前的高速增长难度很大。

中概股被低估?

与巨头们在美股的受青睐相比,一大批中小市值中概股还在做着私有化的美梦。

尤其是在2016年,提出私有化要约的公司呈现出爆发之势,在不到300家的中概股公司中,有超过30家在推进私有化进程,并准备完成私有化后回归国内资本市场。

9月21日,国内第一家在美上市B2C企业当当网私有化交割全部完成,从纽交所退市,变成一家私人控股企业。2010年,当当头顶“中国的亚马逊”概念赴美国纽交所上市,发行价16美元,上市当日市盈率超过100倍,创下当时在美上市公司市盈率最高水平。

但是,上市不久的当当赶上了“中概股”遭受浑水等专业做空机构的打压,2011年“中概股”最为低迷时,当当的股价一度跌到4.8美元。随后,京东商城、苏宁易购、唯品会等新兴平台的崛起使得当当沦为电商行业的第二梯队。

与其他私有化公司的管理层态度如出一辙。2015年7月9日,当当宣布私有化后,当当网董事长、联合创始人俞渝在内部信中称,当当目前的市值并不能体现当当的价值。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私有化都能一帆风顺。欢聚时代、爱奇艺、陌陌、世纪互联等一大波公司因为国内政策调整,纷纷放弃或暂缓私有化计划。

事实上,2015年赴美上市的中概股企业数量已经锐减,股价表现也更为分化。而在2014年,中概股企业曾掀起赴美上市热潮,全年一共有15家企业赴美上市。

多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创业者认为,如果没有股权架构和政策上的约束,A股还是上市的第一选择地。不仅能获得更高的估值,而且也便于国内用户和投资者认识它们,更有利于对公司价值的认可和评估。

难阻出海热潮

在中概股股价低迷和纷纷回归A股的大背景下,也有一些企业不惧风雨选择出海。

较弱的市场也影响了公司的IPO.10月27日,中通快递登陆纽交所,这是继2014年阿里巴巴在美首次公开募股之后,最大规模的中国企业赴美上市。不过其开盘价定在18.40美元,随后破发跌幅高达15%。几日来,该公司股价一路走低,至记者截稿时,其股价为16美元。

另一家上市的公司走势也并不理想。11月2日晚,万国数据登陆纳斯达克,发行价10美元/股,收盘为10.41美元,仅上涨4.1%。公开资料显示,万国数据是一家高性能数据中心开发商和运营商,也是继世纪互联、蓝汛通信之后,又一家在美国上市的独立第三方大型数据中心运营商。

对于选择此时上市的原因,万国数据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黄伟对媒体解释称,万国数据是重资产企业,需要寻找对其业务模式比较了解的资本市场,美国投资者对数据中心比较了解,对这个细分行业的应用需求有前瞻性的认知,资金也比较充足。

前述老虎证券特约分析师认为,美股其实不只中概股,整个市场都在下跌,标普500指数已连跌7天,为2011年以来最长连跌,这是最近20年来第四次。第一次发生在2008年雷曼危机期间、之后的两次都发生在2011年欧债危机期间。“中概股没有所谓的低估,相对A股市场它是低估了,因为A股整体估值过高。”

在他看来,美股走势的疲软影响了公司的IPO。中通赴美上市是因为它本身就是VIE结构,现在拆除VIE至少需要等待半年,再回A股排队需要更长时间。况且,现在不是A股典型上市窗口期,兴许过了融资好时期就没机会上市了。

也有美股投资人士分析,中概股和其他股票的风险差不多,存在波动性是正常的,即将到来的“双十一”或将有助于电商行业和快递行业的股价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