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落幕的70届戛纳电影节上,青年导演李睿珺凭借《路过未来》入围“一种关注”单元,邱阳凭借《小城二月》摘得短片“金棕榈”。他们在戛纳的高光时刻可以说是中国电影新生代在国际舞台表现的缩影,又一批青年电影人正逐渐在国际电影节中崭露头角,也将不断带给我们新惊喜。

初涉国际舞台的青年电影人究竟有怎样的困难和困惑,新生代电影力量在国内外市场的现状和未来如何?导演李睿珺、演员李梦,黑鳍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合伙人王子剑,美国制片人,亚洲新人奖评委麦克·J·沃纳在上影节“走向国际的中国青年电影人”论坛上交流了自己的经验和看法。

谈“明星”:可遇而不可求的双向选择

近日,因《路边野餐》走入大众视野的文艺片导演毕赣宣布将在新片中与影后汤唯、张艾嘉、黄觉等知名演员合作。而李睿珺作品《路过未来》中的女主角也是凭借《致青春》、《重返二十岁》等商业片走红的杨子姗。但明星演员参演文艺片始终是一把双刃剑,在拓宽受众的同时,难免磨损影片原有的质感。

李睿珺坦言,《路过未来》是他首次在电影长片中与“明星”或商业片演员合作,与杨子姗的合作是机缘巧合与双向选择的过程。他认为无论明星还是非专业演员,与角色的契合度永远是第一位的,导演与演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是否顺畅也至关重要。非专业演员需要导演做“加法”,而明星演员则需要做“减法”。

王子剑也表示,不可否认明星加盟会在一定程度上拓阔受众,但“电影最需要的是‘演员’而不是明星”。他坦言自己并没有合作过真正意义上的流量担当,因为双方的诉求点常常是不同的,但如果“角色合适,价格合适,恰巧又是明星就更好了”。

此外,在李睿珺看来,“好剧本”是青年导演最好的敲门砖。“新导演欠缺资源和经验,在找有名望的演员、摄影师时难免会遇到困难…对于文艺片更是难上加难。在与资源接洽的过程中,最好的方式是用剧本打动别人”。他坦言杨子姗能够加盟《路过未来》,“剧本”起了决定性作用,“青年导演还是有很多可能性,前提是把剧本做到最好”。

谈“海外市场”:文艺片比商业片更吃香

近几年来,中国商业片“出海”始终难逃票房魔咒,即便是刷新内地票房纪录的《美人鱼》、《捉妖记》也难逃国内国外“冰火两重天”的窘境。2013年,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在北美卖出659万美元票房,虽然与《英雄》5370万的纪录不可同日而语,但仍然贡献了近五年华语片海外市场的最好成绩。曾参与过《一代宗师》电影海外发行的沃纳表示,王家卫的片子兼顾了艺术和商业性,是其能在海外获得欢迎的主要原因。

沃纳还透露,在国外,外语片一般会被归为特殊类型电影在艺术影院或特殊院线放映,此类电影的受众知识及审美层次相对较高。相比之下,中国的大多数商业片,如喜剧、都市爱情片等艺术性不足,观众也难以产生情感共鸣,再加上他们本国电影中已经有足够多的同类型题材,国产商业片难以打开海外市场也是意料之中。

对此,演员李梦认为,自己在参与电影节的过程中印象最深的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碰撞,她认为外国观众或电影节真正欣赏的是反映中国现状的现实主义作品:“《少年巴比伦》展现得就是中国工人的现状,相国强导演也是从父亲下岗的真实经历中得到启发”。

谈“创作初心”:新导演拍片时请忘记国际电影节

制片人王子剑坦言,不少文艺片确实是本着国际电影节去的,这样的影片在开机时间、杀青时间和完成粗剪的时间都应该跟着电影节走,但这些更多的是制片人要考虑的问题。“青年导演尤其是新导演拍片时不要有电影节的概念,不应该把自己放在‘为电影节而拍片’的标签里”,王子剑说,“不少人问河濑直美如何才能获得戛纳青睐,她却说‘我拍第一部片子时,连戛纳是什么都不知道’”。

李梦也在现场举了伊朗贾法·帕纳西导演的例子,她称自己在柏林电影节上看到他拍摄的《出租车》,了解到幕后故事时深受感动。“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止一个导演的自我表达”。李睿珺也认为成本和资金不是阻碍新导演的最大障碍,“一个导演应该想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为了当导演而当导演,更不要为了电影节去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