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 “恶评将伤害电影产业”的新闻引发舆论广泛热议,也把影评界和影评人推到了风口浪尖。12月30日,中国电影评论协会与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今日影评》栏目针对这一热点话题联合举办了一场名为“电影批评建设”的学术研讨会,力邀20余位业内专家和专业影评人,围绕影评行业现状、影评标准与影评人伦理以及如何构建电影健康发展舆论环境等问题展开讨论。

会上,大家首先肯定了当下“影评”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此次“无理性恶评”带来的争议,正印证了电影批评建设在行业的前进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地位。同时,秉承着对于电影的热爱和作为文化批评者的责任感,专家和影评人们也不断学习和反思,在创作和评论时不忘伦理,坚守底线,拒绝“博眼球”的无理性评论,真正做到引导观众,传达电影文化。

当天,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张宏、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中国艺术报》社社长向云驹、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所长丁亚平、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主任吴冠平和教授钟大丰、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道新、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副所长赵卫防、《当代电影》杂志社社长黄甫宜川、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室副主任左衡、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索亚斌、电影频道节目部副主任孙一娜、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今日影评》主编周洲,以及影评人周黎明、图宾根木匠、胡建礼、赛人、资深策划人熊波等电影界专家、学者共同出席了此次研讨会。

电影批评建设行业重要性凸显  构建舆论环境需公信力平台支持

面对影评界与影评人在2016年末遇到的这次前所未有的舆论“风暴”,与会专家和影评人心态依然积极。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张宏和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都表示,这一现象充分肯定了电影批评建设对于行业的有利作用,而影评界人士也应该拿出更加专业性的态度,与时俱进,让文化批评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所谓与时俱进,就是在不断动态变化的批评生态中,创造行之有效的批评界行业新规则。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道新指出,面对去中心化的网络世界,影评人和电影人都要不断学习和思考;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主任吴冠平也认为,影评人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去接受来自新媒体、自媒体的不同声音,因为任何理性的研说都有价值。

因此,想要构建健康的舆论环境,各种声音之间需要更多的对话而不是彼此拆台。这时候,需要更多有公信力的平台为各方的沟通和发声提供有利的支持。作为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打造的首档日播类评论栏目,《今日影评》也获得了在场嘉宾的一致好评。大家纷纷看好这档已经播出100期的节目能够继续通过电视这一传统媒体发挥自身影响力,并且期待网络等其他媒介加入这一队伍,为文化批评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独立思考发挥专业性引导作用  影评人坚守底线拒绝博眼球恶评

在怀抱积极心态看待电影批评建设发展的同时,影评人们也在今日的研讨会上认真反思了当前行业中存在的干扰和乱象。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尹鸿、钟大丰和周星,以及周黎明、图宾根木匠等影评人都强调,要将专业的文化批评与普通观众的消费体验明确区分开。允许观众行使自己的权利,但作为影评人,对任何一部影片进行点评,首先要做到看过并了解,再通过有根据的分析来“以理服人”,而不能简单根据自己的好恶来描述。

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对影评人提出更高的要求是要在乱象丛生的生态模式当中,把握自己,坚守影评的专业标准和影评人的伦理底线。中国电影评论协会秘书长赵卫防坦言,和过去相比,如今行业中的影评已经出现了“变异”,一部分成为了资本博弈的工具,还有一些变成了利益集团的目的。

吴冠平认为,面对这样复杂的大环境,影评人要时刻意识到注意力经济不等于文化批评的话语本质,与电影无关的那些博眼球“标题党”不应该和专业的影评画上等号。而钟大丰等几位嘉宾也纷纷将不久前引发巨大争议的“张艺谋已死”作为反面教材,提出影评人的创作不是吐槽、不是为吸引眼球争取别的利益。周星则在发言中强调,电影批评建设的作用永远是引导观众,对电影负责,让中国电影发展得越来越好。

会议实录(节选):

中国电影评论协会会长饶曙光:

中国电影现在处在一个发展的关键时刻,在这样一个时刻,我觉得电影批评应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这样一个中国电影实践格局发生很大变化的时候,电影批评应该与时俱进,应该不断地推进电影批评自身的建设。

影评人图宾根木匠:

从一些网民个人的心态来说,他并不是把这个行为当成是一个文化批评或者是电影批评,它是一个很简单粗暴的消费者体验,不是电影批评或者文化批评。

现在我们不仅仅要直面电影作品要发出评论的声音,可能我们也需要直面电影批评的声音来发出声音。因为网络有时候经常有一些放大器的作用,就是很容易把这个观点推向极端化。

如果中间有一些主流媒体,比如像《今日影评》或者电影协会能够发出更多的声音,极早介入,我相信对整个电影的生态建设会有更好的帮助。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尹鸿:

我们要把普通网民的体验性评价和我们评论者的评价区别开来,所以这次有时候引起的争议是难道我们网民就是不喜欢,就是不可以给它打零分吗?当然可以。作为评论者要为自己的评论负责。

批评的生态发生了变化,跟过去我们所理解的不一样。批评生态是在动态变化的,这个动态变化当中既包括对我们这些评论者的优胜劣汰的选择、淘汰、重塑,其实也包含着接受信息的人、媒介素养的改变和挑选、淘汰。所以我们还是要积极地、健康地去看这个媒介生态它会有动态的改变。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周星:

影评是独立的,不依于产业、不依于政策,不依赖于社会舆论,但它必须依赖于电影。同时影评是文化现象,你对电影的评价是可以逞一时之气,但是它要对电影行业更好。

我们影评人把他当成一个端正的、建设性的、文化建树的这种东西,让它引导上亿的观众把影评和自己的观影和自己的电影建树融合在一起。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主任吴冠平:

批评经济并不等于话语的本质。换句话说我们在很多网络上或者在很多公号上出现的很耸人听闻的标题党或者具有耸动性的标题,这其实是资本体系推动的,这个体系跟电影其实没有很大的关系。换句话说我们把注意力带到了资本话语的体系和职业批评是不是简单地划等号?在我看来并不是。

影评是观众的向导,我们要通过我们的文字让观众真的知道电影文化,从一个情感的温度上理解电影文化,理解一部影片要说什么以及是它怎么说的。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钟大丰:

之所以现在影评在今年年底成为一个话题,我觉得其实这也是一件好事,它反映了影评在整个电影生产的环节当中它在起作用。

另外评论是为了自己对电影感受的表达,而不是为了用评论的东西吸引眼球,这是我们做影评的一个基本的伦理,一个基本的自律和出发点。在这个出发点上我们才可以讨论很多问题,包括我们进行独立表达,我们进行独立表达和尊重创作者的艺术表达这两者之间并不是矛盾的。

影评人周黎明:

首先“水军”是不应该存在的,这包括所谓的“黑水”和“白水”,你恶意地打零分或打满分,对我们这个行业都是有害的,因为他们实际上是被商业利益唆使以后做这样的事情,普通的消费者没有能力鉴别,认为他们就是影评人。这是非常不好的。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赵卫防:

对一部影片你是评十分也好,评零分也好,我觉得中国电影一定要能够忍受异性的评判。如果连这个忍受不了,那真是不行。我觉得打零分这种事情没什么影响。但现在影评变异编译有两个问题,第一它成为资本博弈的工具,就是为了博得眼球,为了上市公司。再一个就是有一些利益集团。再有一个是利益集团在网络上有各种各样的目的,就是为了博得眼球,有的是为了其他的利益需求等等,这就有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