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线市场: 大片云集 淡季乏力

在历来属于淡季的11月档期没有惊喜,期待市场在有十余部进口片的集结下大热的市场,任由50部中外新片前赴后继冲击依然欲振乏力。

盘点11月市场,全国放映场次620.46万场,同期相比增长38%。不断上升的放映场次已含有虚高水分,此数据与院线实际统计有效场次有约6%的出入,对于放映场次市场一直存在误区,误导了发行公司和片方以为有了场次就有了票房保证,以致于每一部新片登场,连带导演也万分紧张院线的场次排映率,这就给制造场次泡沫带来了可能。市场最终结果不是看场次多寡,而是看上座率。上座率是要靠观众买单,所以一部影片的上座率才是直接影响票房产出的关键。

全月观影人群7857万人次,同比上年减少4.9%,月度票房25.45亿元,同比下降4.4%。这是今年11个月中市场大盘第六次下跌,虽然六次月度下跌,11月份跌幅最小,不足百分之五,却也足以将一季度爆棚增长的红利消耗殆尽。

院线市场早有定局,11月份在全国院线前五排序出现变数。上海联和院线逆势上升,业务指标全线飘红,重返院线榜单第二。究其缘由有二:首先,是得力于旗下耀莱系列影院卖力排映《我不是潘金莲》,据说耀莱系影院对于这部影片排场超过50%以上。其二,放映李安导演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旗下上海影城拥有全球5张可放映120帧的银幕之一,且是一个千人座的厅,影院单月收入2000余万票房帮院线提升了业绩,有如此抢眼表现,上海联和晋级院线榜单亚军也就顺理成章了。

同样没有全力排映《我不是潘金莲》的万达院线月度票房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依然坚挺在全国院线“老大”位置上。与去年同期相比院线本月度业绩基本持平,跑赢有4.4%跌幅的大盘。在今年大盘式微的大环境下,院线盘子基数越大增长越不容易。从本月院线格局之变可以发现,时下国内放映市场的规模容量应该可以让电影发行尝试“分线发行排映”了,如果每一部电影都一味要求排映规模大,只会让市场“同质化”越演越烈,反而成为制约市场进一步上升的“瓶颈”。由于市场基本处于“同质化”状态,院线十强的后两席依然竞争激烈,不到最后一刻,今年十强位置难以确定。

本月院线市场显现另一个特点:效率两极分化和高集中度。全国排名前20条院线的市场份额已达到90%,余下28条院线市场产出不足10%。放映场次“被泡沫”和虚高,在院线格局细分中也能看出,十强院线放映场次与观影人次和票房间缺口是10个百分点,十强之后的院线场次占比均高于观众和票房占比份额,数据的差异反映出院线间效率的差距,市场产出高度集中,加剧了发展不平衡。破解之路没有现成的,院线要寻求进一步发展,适应大环境下的改革和院线自身的特色同样重要。

影院市场: 院线影院 荣损与共

在国内有的院线渐被边缘化的今天,11月度市场给我们呈现出院线影院休戚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全国影院月度榜单三甲影院各具特点。上海影城和北京博纳悠唐影城上榜,皆因新技术助力。两家影院拥有全球能放映120帧格式的五张银幕中的中国的两张银幕。

这部李安导演的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一经开映,技术的话题远高于影片内容话题,尽管电影在北美和海外异常遇冷,在国内表现还算及格,两家可放映120帧格式的影院则更是一票难求。

观众对于电影新技术体验的要求甚至胜于圈内电影人。两家影院肯投资设备放映120帧格式的电影,对电影技术实验性探索与支持应该肯定。两家影院也因此为其所属院线贡献了较高票房,上海影城月度2000余万,为上海联和院线的贡献率为7.7%,提升院线名次功不可没。

“雷打不动”的全国影院“老大”北京耀莱成龙影城,本月虽居第二,却保持了观影人群的全国第一,11月影院榜单中有27家耀莱系列影院进入全国千名影院中,其中18家耀莱影院进入前五百强影院。因耀莱影业保底发行《我不是潘金莲》,旗下系列影院在排映中用尽洪荒之力,影院取得名次也推助院线晋级亚军。

影院业绩与院线休戚相关、一荣俱荣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这在院线与影院榜单中也随处可见,尤其一些中小院线能够提升排名,提高业绩皆因有旗下影院上榜在前,先有影院成绩亮眼,才让院线荣光在后。所以,影院与院线虽是两张皮,经营的最高境界是要成为一张皮,唇齿相依,才会有更大发展。不知这样的画面对于被边缘化的院线,被弱化功能的院线有没有什么启发。